傍晚的天光透过陶艺工作室的高窗,在地面切割出菱形的光斑。ˉ×看?D书$>君=[2 ?~-追!@最?a±新(D°章a(±节?郭静正用竹制修坯刀刮去陶土模子底部的毛边,指尖沾着的泥屑被夕阳染成暖橙色,像她指间漏下的细碎时光。工作台另一头,赵环铺开的cad图纸上,蓝色墨水标注的尺寸线在灯光下泛着冷白的光,1:50的比例尺旁边,他刚用红笔圈出一个数据——直径32.5厘米。
“这里差了七毫米。”赵环的声音带着图纸特有的平直感,他捏着三角尺的边缘,将直角顶点对准陶土模子的弧度最凸处,“内径应该是32.5,现在只有31.8。”
郭静直起身时,陶轮还在惯性地转着,嗡嗡声像只困倦的蜂。她没去看尺子,反而伸出拇指和食指,轻轻卡着模子内侧:“我的手感告诉我,这样正好。”指腹碾过陶土表面,留下两道浅痕,“烧出来会收缩百分之三,成品就是31.8乘以0.97,差不多31,比你的图纸还小。”
“图纸标的是成品尺寸。”赵环把三角尺竖起来,尺边与图纸上的轴线重合,“美术馆的展墙预埋件间距是固定的,32.5厘米是经过结构计算的安全值,误差不能超过两毫米。”他顿了顿,补充道,“这不是艺术品的自由创作,是建筑空间里的装置部件。~g,g.d!b`o`o`k\.¢n*e_t^”
陶轮的嗡声渐渐停了。郭静拿起修坯刀,刀背敲了敲模子边缘,发出闷闷的回响。“赵设计师,你见过窑变吗?”她忽然说,“同样的釉料,同样的温度,进窑时是双胞胎,出窑时可能一个像秋山,一个像春溪。陶土有它自己的脾气,你不能指望它像钢筋混凝土那样听话。”
赵环的指尖在图纸的折叠痕上蹭了蹭。这是他们合作的第一个公共艺术项目——为新建的社区美术馆中庭设计一组悬挂式陶艺装置,二十四个陶制圆环将沿着钢缆排列,组成模拟星轨的弧线。他负责整体结构的力学平衡,她负责圆环的形态设计,可从上周第一次交模子开始,尺寸偏差就成了两人之间绕不开的结。
“我查过资料,”他翻开随身带的笔记本,第三页贴着一张打印的表格,“你用的高岭土和瓷石配比,收缩率稳定在2.8%到3.2%之间,取中间值3%计算,坯体尺寸应该是33.5厘米,才能保证成品32.5。”圆珠笔在表格上划出一道横线,“这是可预测的变量,不是不可控的窑变。”
郭静忽然笑了,伸手去够他的笔记本。她的袖口沾着泥点,蹭在纸页边缘,像滴进水里的墨。“你看这里,”她指着表格下方的注释,“‘实验室环境数据’。§/优e`品?;小?.}说?网? ?已{发¥布-最[e.新-%?章ˉ¤节??我的窑在城西老厂房,电压每天早晚差50伏,上次暴雨天,同一窑的杯子收缩率差了整整1%。”她把笔记本推回去,指腹在他写的“33.5”上敲了敲,“你的数据是死的,我的火是活的。”
赵环看着那行被泥点晕染的字迹,忽然想起三天前在工地看到的场景——混凝土试块养护池里,标养28天的试块被压力机压碎时,裂缝蔓延的速度比计算值快了0.3秒。他当时在监理日志上写:“环境湿度影响强度衰减速率”。原来他并非不懂变量,只是习惯了把变量纳入公式。
“那我们做两个模子。”他忽然说,伸手去拿郭静放在一旁的泥团,“一个按33.5做,一个按你的31.8做,烧出来看结果。”
郭静挑眉时,额前的碎发滑下来,沾在鼻尖上。“你要亲手捏陶?”她把修坯刀递给他,刀柄上还留着她的温度,“建筑设计师的手,不是用来和泥巴较劲的。”
赵环没接刀,反而学着她的样子,用掌心托住那块湿润的陶土。泥团在他手里像块不听话的海绵,指缝间不断挤出泥浆。“我的手用来画过毫米级的节点详图,也搬过三公斤重的绘图笔。”他试着模仿她揉泥的动作,双手呈螺旋状用力,“应该也能捏住七毫米的误差。”
陶土渐渐在他掌心成了团,却歪歪扭扭的,像块被啃过的面包。郭静忍不住伸手覆在他手上,引导着他的力道:“不是用劲捏,是让力像水流一样转起来。”她的掌心贴着他的手背,两人的指纹在陶土上重叠成模糊的网,“你看,泥土会记住手的形状,就像你的图纸会记住光线的角度。”
赵环忽然意识到,他们离得太近了。她发间的松木香气混着陶土的腥气,像从窑炉里刚取出的热坯子,烫得人呼吸发紧。他能看见她睫毛上沾的细小泥粒,像落在春草上的星尘——和那个躲雨的咖啡馆里,她笔记本边缘的诗行一样,带着意料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