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战场上的气氛与之前相比已然天翻地覆。英军和大清的情绪完全调换,原本弥漫在大清军队中的厌战情绪,如今如同恶魔般附在了英军身上,而且这种负面情绪还以十倍的强度在英军内部疯狂蔓延。英军士兵们濒临崩溃的边缘,他们眼中满是迷茫与愤怒,心中不断咒骂着:“你们这群疯子,到底想怎样?费这么大劲就为了一点点地蚕食我们,这简直是一场噩梦!”
清军的骚扰战术让英军陷入了无尽的疲惫与恐惧之中。每一次看似小规模的攻击,都像是一把钝刀,慢慢地消磨着他们的意志。双方的伤亡比例更是让英军感到绝望,每次战斗过后,他们往往死伤数千甚至上万人,而清军那边的伤亡数字却少得惊人,有时候仅仅只有三十几人。更让英军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三十几人的伤亡里,竟有九成是因为清军内部严格执行类似戚家军的军规,对于违反军纪者进行枪决所致。在清军严明的纪律和巧妙战术面前,英军感觉自已就像一群待宰的羔羊,毫无还手之力。
英国士兵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与沮丧,他们的眼神中早已没了初来缅甸时的傲慢与自信。每一个夜晚,他们都在恐惧中度过,不知道清军下一次的攻击会在何时何地降临。而此时的大清军队,却在悄然改变战术。
海军方面,曾国藩和李鸿章率领水师向着仰光迅速进发。当舰队抵达仰光海域附近时,先是展开了一轮猛烈的炮轰。一时间,海面上炮声隆隆,火光冲天。炮弹如雨点般砸向英军在仰光的防御工事,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掀起的海浪冲击着岸边的礁石。硝烟弥漫中,英军的防御设施被炸得七零八落,士兵们被炸得人仰马翻。
炮轰过后,清军水师开始登陆作战。一艘艘战船放下登陆艇,清军士兵们呐喊着冲向岸边。英军一开始以为这只是清军的又一次骚扰行动,他们的指挥官虽然有所警惕,但也只是对手下的将领叮嘱了一番,然后便按照常规的应对方式,分掉了一大部分兵马前去迎战。他们以为,这次清军还是像之前那样,只是想分割他们的兵力,然后逐步蚕食。
然而,他们完全错了。这一次,清军是动了真格。当双方短兵相接时,战斗瞬间进入了白热化。清军士兵们如汹涌的潮水般涌上沙滩,与英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刀光剑影在阳光下闪烁,鲜血染红了海水和沙滩。清军士兵们士气高昂,他们在长期的训练和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时更是为了国家的尊严和复仇而奋勇向前。
在激烈的战斗中,不断有士兵倒下。有的清军士兵被英军的炮火击中,身体被炸得粉碎;有的则在与英军的白刃战中英勇牺牲。但他们的牺牲并没有让清军退缩,反而更加激发了战友们的斗志。一艘清军战船在靠近岸边时,被英军的火炮击中,船身开始倾斜,海水迅速涌入。船上的清军士兵们没有慌乱,他们一边组织排水,一边继续向岸边射击,为登陆的战友提供火力掩护。
而英军这边,也在拼死抵抗。他们的火炮不断向清军战船和登陆部队发射,试图阻止清军的进攻。但清军水师的火力同样凶猛,双方在海面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炮战。一艘英军战舰在清军的连续攻击下,燃起了熊熊大火,船上的英军士兵们纷纷跳水逃生。然而,周围的海水早已被鲜血染红,不少英军士兵在跳海后不是被淹死,就是被清军的炮火击中。
在另一边,那条曾经见证了清军惨败的丛林小路,如今又出现了一支清军。这支部队由左宗棠和冯子材亲自率领,他们沿着小路悄悄地向英军后方摸去。当接近英军营地时,清军发动了突然袭击。一时间,喊杀声打破了丛林的宁静,英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
左宗棠身先士卒,挥舞着大刀冲入英军营地,他的眼神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冯子材则在一旁指挥士兵们有序作战,他们利用丛林的掩护,灵活地穿梭在英军营地之间,对英军进行各个击破。英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搞得晕头转向,仓促之间只能组织起有限的抵抗。
英军这才意识到自已陷入了两面夹击的困境,他们急忙抽调大量兵力来与左宗棠和冯子材的部队交战。然而,就在他们全力应对这两路攻击时,清军真正的主力部队才刚刚加入战场。之前的两路清军不过是佯攻,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英军的注意力,分散他们的兵力。而聂士成和左宝贵率领的这支部队,才是清军此次进攻的关键。他们如同两把锋利的匕首,直插英军的要害——仰光的英军老巢。
聂士成率领士兵们迅速突破英军的防线,向着英军的指挥中心冲去。他们一路势如破竹,所到之处英军纷纷溃败。左宝贵则负责清理英军的防御力量,确保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