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缅甸那略显局促却又承载着重大使命的指挥部内,左宗棠、冯子材和林则徐三人围坐在一起,气氛凝重得如同这缅甸闷热潮湿却又压抑的空气。岁月的沧桑毫不留情地在他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满头的白发宛如冬日的霜雪,诉说着他们一生戎马倥偬的艰辛。
他们的眼神中交织着复杂的情绪,内心正进行着激烈的挣扎。从个人情感的角度出发,他们真的已经对战争产生了深深的厌恶。每一场战役过后,那些熟悉的身影倒下,就像一把锐利的刀在他们心头狠狠地划上一道。他们的战友、袍泽,那些曾经一起谈笑风生、并肩作战的伙伴,一个又一个地离去,留下的是无尽的悲痛和对战争残酷的深刻体悟。关天培、陈连升的战死,更是让这种悲痛如同决堤的洪水,冲击着他们的心灵防线。他们觉得自已仿佛是被战争这头无情巨兽追逐的疲惫旅人,早已身心俱疲。
然而,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又如同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他们肩负的责任。英军在缅甸的侵略行径,如同一颗毒瘤,侵蚀着大清的尊严和缅甸的主权。作为大清的股肱之臣,他们深知若不奋起反抗,任由英军肆虐,那不仅是对死去将士英灵的亵渎,更是会让大清在国际上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成为列强们肆意嘲笑和欺凌的对象。但问题是,整个大清上下,此时都弥漫着一种厌战的情绪。连年的征战,让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农田荒芜,经济凋敝,国家的根基在战争的消耗下已经出现了动摇的迹象。远在京城的李道光皇帝,也在这战与不战的两难抉择中犹豫不决,他的内心同样被矛盾所撕扯。
三人对视着,目光中充满了纠结与无奈,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一般。就在这时,聂士成匆匆走了进来,他的步伐坚定有力,眼神中燃烧着一种不屈的火焰。他看着陷入沉思的三位老将,声音洪亮地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寂静:“三位大人,难道我们就眼睁睁地看着关将军和陈将军含冤而死,仇不得报吗?回顾我们一路走来,哪一次不是在枪林弹雨中求生,哪一场战争不是以命相搏?我们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考验,难道就差这一次吗?陛下曾说过,人定胜天,我们需以身入局,胜天半子。此次出战缅甸,既是为了民族大义,捍卫国家尊严,也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确保大清边境安宁,更是为了给我们逝去的好友报仇雪恨啊!大人,这仗我们必须得打啊!”
聂士成的这一番慷慨陈词,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弦上。屋内先是一阵短暂的沉默,随后,左宗棠、冯子材和林则徐像是被重新点燃了斗志,齐声说道:“打!这仗必须打!”然而,决心已定的他们,很快又面临着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缅甸的地理环境简直就是军事行动的噩梦,这里的山路崎岖蜿蜒,如同迷宫一般。丛林茂密得几乎透不进阳光,每一步都可能隐藏着敌人的伏击。那错综复杂的地形,就像是大自然为英军设置的天然防线,同时也成为了清军前进道路上的巨大障碍。
三人再次陷入了沉思,眉头紧锁,苦苦思索着应对之策。就在大家都陷入僵局的时候,冯子材猛地一拍桌子,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打破了沉默:“我有一计,既然这缅甸的地形如此复杂险恶,我们不妨利用这一点来打一场消耗战。英军远道而来,他们的补给线漫长而脆弱,物资运输困难重重。而我们有缅甸当地盟友的支持,补给线相对较短,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我们可以将清军分成每 1000 人一组,每组都配备经验丰富、能力出众的将领。在军队的组织和训练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戚家军的成功经验。戚家军当年以严明的纪律和卓越的协同作战能力闻名,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士兵之间的默契、严格训练和规范纪律,来大大减少伤亡,并提升部队的整体战斗力。”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们就像一群灵活的蚊子,不断地骚扰英军。每次出击,我们选择英军防御的薄弱点,迅速攻击然后迅速撤离,只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创伤,但又不让他们有机会反击。我们利用这崎岖的山路和茂密的丛林作为掩护,让英军摸不着我们的行踪。我们持续地对英军的各个据点进行这种骚扰式的攻击,他们必定会疲于应付。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军为了保护各个据点,不得不分散兵力。而我们人多势众,当他们的某个据点兵力被分散到极少,甚至不足百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集中两三支小队的力量,发动突然袭击,这样就有很大的把握攻下这个据点。如果遇到英军的大型据点,我们也不必慌张。我们可以派出多支小部队从不同方向进行骚扰,引诱他们出兵追击。如果他们不出兵,我们就持续不断地骚扰,消耗他们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