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歌的盐场一切准备齐全,人员到位之后,就可以开工了。
宋长煦给他寻来两个煮盐匠,大梁国只有在南边极少数地区靠海,这些煮盐匠并没有多高深的技艺,只能算是熟练工,那些老手是不可能被放出来的。
宋长煦把人交给宋歌的时候,对他道:“阿照,我知道你书看得多,但书上和实际操作并不完全相同,这两人煮盐多年,你若是有疑惑,可让他们多试几次,慢慢练手。”
宋歌应下。
这两个煮盐匠大约三十来岁的模样,皮肤黝黑,正是年富力壮的时候。两个人身上穿着粗陋布衣,脚上也是一双麻鞋,站在宋歌面前明显有些局促,显然已经被人训过话,也听说了“玲珑心”的名号,看宋歌的眼神甚至比看宋长煦还要敬畏。
宋歌带他们去了盐场,询问了一下他们如何获取食盐。
两个人老老实实全说了。
就是海边晒盐的常见法子,南海环境好,有天然火山石可提供海水过滤,他们也就守着涨潮、退潮,出把子力气。
有一个道:“小大人,我们还有盐田,每日要耕作,日头好的时候可以晒出更多盐。”
另一个知道的略微多一点,但也对核心技术不太了解,只比划了给宋歌看:“冬日急需盐的时候,还会让我们煮盐,小人煮过三个冬季的盐巴,用这样头盔大小的一个锅,煮干了海水,就能得到一些盐了。”
宋歌对那个锅好奇,问道:“是什么样式的?”
“有两种,一种是陶锅,煮完之后刮盐很麻烦,而且经常被火烤碎了,另外一种就是上面发下来的铜锅。”
宋歌问道:“没有煎盘?”
两个人一脸茫然,摇头说没见过。
宋歌又问了一些问题,就知道这个世界的煮盐水平了,难怪在这里盐是紧俏货物,原来连煎盘都还没有出现。
煮盐和煎盐听起来差不多,但技术上却差了近千年。
宋歌带那两个煮盐匠去了工坊里面,又叫了几个兵士过来给他们帮忙,先提纯了一次盐。
煮盐匠战战兢兢,他们不敢乱看,只觉得这里房舍高大且新,一切用具也都新奇得很,而给他们打下手的人竟然是一个个的兵士,在看到对方搬了一缸卤水过来的时候差点吓得给对方跪下。
“兵爷……”
“小声些!”
“是是,小人自己来!自己搬!”
“干什么,这是我的活,你只管做好你自己分内工作就是。”
士兵老大不高兴,他们内部按拳头排序,他今天好不容易能近身为小学士工作,这人竟然还想抢功——他们这些兵士私下都喊宋歌叫小学士,对比朝中那些高阶文心的大学士们,只差在年龄上,这么喊着喊着也觉得特别亲切。
士兵趁着转身的时候,呲牙小声道:“还有在这儿别叫兵爷!”
煮盐匠战战兢兢:“那、那叫什么?”
士兵得意道:“叫我工友!”
这是他们在盐场学到的新鲜词,“打工人”、“同事
()?()”
、“工友?[(.)]???.の.の?()?()”
一类的新奇词语,是他们百夫长值班的时候竖起耳朵从小学士自己自言自语时说的,回来之后,他们私下也跟着学,十分为打工人这个身份而自豪。
宋歌问了煮盐匠如何提纯,在看到他们只用草木灰之后,又结合以前看过的修改了一下步骤,加速了提纯。
两个煮盐匠站在一旁,看着那位小大人像施魔法似的,撒了一包粉料进去,就肉眼可见地让卤水里的杂质去掉了大半,卤水变得厚重如同一块青色琥珀,一时间都愣住。
还有一个煮盐匠用携带的一根灌木草茎泡进去,看着那根草茎漂浮在卤水水面上,煮盐匠立刻道:“比之前浓度高了!()?()”
宋歌原本打算用试纸,看到他那个草觉得有趣,要来几根。
“这是何物?()?()”
“回小大人,这叫黄鱼茨,是专门长在盐水边上的,小人们都是用它的老茎来测盐水浓度。您瞧这里,以它悬浮的位置为线,上头是淡水,下面是卤水。”那煮盐匠露出几分高兴,“您这卤水浓度高,这段草茎一直在水面上稳稳当当浮着,说明下头的都是浓稠卤水,一定能煮出更多的盐!”
宋歌对这天然测试草很感兴趣,听说价格并不贵,就吩咐了一旁兵士,让他们去采买一些来备用。
这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