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着刘武的询问,道。
而随着吴郡真正走上了可以良好运转的正轨后,李基的工作量可谓是一下子就骤降了许多,又能恢复到当值之时能够偶尔捧着一壶茶在府衙内蹓跶的阶段了。
整个吴郡全新的框架已经被李基完全搭建了起来,以着大量“临时工”士子为骨架,涌入吴郡的流民为血肉,充足的粮食作为驱使着士子与流民前进的血液,继而维持着“以工代赈”的良好运转。
一零四.二三三.二四三.一八四
更重要的是,就连李基都给自己安排锦衣司监督,贾诩又能有什么异议可言?
“不回府,去仁德书院。”
“是,先生。”
只可惜的是李基始终忙碌于各种公务,迟迟没能抽出时间关注“仁德书院”的现状,只能是通过一些锦衣司的汇报进行了解。
刘武一直保持着过去对李基的尊称,稳稳地驾驭着马车出城朝着仁德书院的方向而去。
李基的语气之中不禁多了几分期待。
而李基的马车虽然没有任何的标识,但是这一架马车却是刘备所赐,豪华大气程度堪称吴郡之最。
“元叹,你这发量近来似乎稀疏了不少啊……”
只是府衙之内除了顾雍之外,其余大小官吏对于李基都可谓是毕恭毕敬。
甚至,以着贾诩的智慧必然会料到既然存在锦衣司这种情报机构,就必然不可能不会在他身边安放眼睛。
其中士子打扮最多,其次挑着些许买卖的小商小贩次之。
李基从无反叛之心,又何须做那等会让君臣相疑的事情。
贾穆会狂热地尊崇自己以及暗藏反骨是李基没有料到的,也就顺势让贾穆成了锦衣司的一员用以监视贾诩。
终于,原本最会装糊涂的顾雍也彻底红温了。
相对的,李基也从来没有想过让自己也脱离锦衣司的保护以及监视。
“先生,是回府吗?”
如今吴郡的一切事务已经渐渐重新走上了正轨,大量流民的涌入在某种意义上也给原本地广人稀的吴郡带来了生机勃勃。
在这个时期,商贩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贱籍,世家允许经商,豪族允许经商,便是平民百姓也是允许经商的。
六十万担粮食,足以彻底弥补吴郡所预估的粮食缺口,并且还能留下足够的冗余量了。
“仁德书院”真正开学授课的日子亦将临近,此事亦深远地关乎着吴郡发展以及人才储备。
迎着大小官吏那一道道敬畏又憧憬的眼神,李基不禁将捧在手中的茶壶往袖子里收一收,且微微点头回应着一声声问好。
如今李基难得有了些许闲暇时间,也便打算出城实地看看“仁德书院”。
在马车上的马夫是个颇为健硕的少年郎,在小心地扶着李基进入马车后,恭敬地问道。
近期,顾雍发现自己的发量……骤降,再被李基这么一提,可谓是一下子就戳心戳得顾雍红温。
这不正是吴郡没有什么突发事件的表现乎?
李基实质上并不是那种大小事务都事必躬亲的性子,更喜欢的是放权给下面之人。
而在出城之后,李基颇有些意外前往“仁德书院”的方向上一路倒是人来人往的。
毕竟顾雍也才十六七岁的年纪啊,正值风华正茂的年纪,因为发量问题而暴躁也是可以理解的。
只待大势一至,作为守户之犬的刘璋自当该迎接刘备这一位主人入川。
而纵使贾诩察觉到了贾穆是锦衣司的一员,深谙自保之道以及人性的贾诩,也会明白这对于他而言是好事。
李基在府衙内的所过之处,大小官吏几乎都是下意识地绷紧起来,生怕出现什么差池或者引来李基的不满。
只是随着吴郡内部的体系重新走上正轨,李基一下子从似乎永远都处理不完的忙碌公务中解放了出来,还真一时有些无所适从。
尤其是偶尔调教一下顾雍,更是让李基仿佛找到了不一样的乐趣。
譬如刘关张三人最初便是各有自己的生意,一个卖鞋,一个卖绿豆,一个卖猪肉。
最贴身的身边有着主君的眼睛,方才容易获得主君的进一步信任。
不过尽管一路上李基观察着人流自发维持的秩序相当不错,但身为郡丞的思维,却让李基下意识地察觉其中存在着一定的治安隐患。
城内有着郡兵以及衙役,再加上刘备重视治安,犯罪自然极少。
但是在城外,未必不会有人铤而走险!(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