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环的指尖在触控板上划出一道精准的弧线,bim模型里的美术馆中庭随即展开立体剖面。¨b/x/k\a~n.s`h*u_.¨c.o\m.虚拟灯光沿着预设轨迹流淌,在灰色网格构成的空间里切割出明暗交界线,像他用铅笔在草稿纸上反复推敲的晨昏线。
“这里的悬挑弧度必须控制在2.7米,”他放大模型右下角的参数框,“陶装置的承重节点要嵌入钢结构预埋件,误差不能超过五毫米。”
郭静正对着速写本勾勒陶片堆叠的形态,闻言笔尖一顿,陶轮转动时形成的自然弧度在纸页上洇出淡墨痕迹。她抬眼看向屏幕,那些闪烁的蓝色尺寸线像捆住蝴蝶的细铁丝。
“陶土在窑变时会有3%的收缩率,”她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铅笔末端的橡皮,“就像面团发酵,你没法让它精确到毫米。”
工作室的落地灯把两人的影子投在白墙上,赵环的影子随着鼠标移动,带着建筑线条般的利落;郭静的影子却总在晃动,像她揉泥时手腕转动的韵律。\x·q?i+s,h¢e*n¢.?c_o′m¢茶几上摊着项目招标文件,赵环用红笔标注的“±0.5mm”与郭静用蓝笔圈出的“自然垂坠感”形成刺眼的对峙。
“我可以在模型里预设收缩量,”赵环调出材料数据库,屏幕上跳出一串陶瓷物理参数,“输入3.2%的线性收缩系数,让工厂预制模具时就做好补偿量。”
郭静忽然笑出声,指尖点了点他的电脑:“赵建筑师,你见过陶轮上的泥巴吗?它在旋转时会呼吸的。转速快了,口沿会薄得像蝉翼;慢了,弧度就会沉甸甸地垂下来。”她起身从陶艺工具箱里捏出一块湿润的陶土,在掌心搓成纺锤形,“就像现在,我用每分钟80转的速度拉坯,和120转拉出的形态,连我自己都没法预判。/狐})恋?文D#?学′ ¨更-?±新[最¥$?快%3o”
赵环的目光落在她转动的掌心。陶土在她指缝间渐渐隆起腰腹,拇指按压中心时产生的涡旋,竟与他模型里的中庭穹顶曲线隐隐呼应。他忽然想起上周去她工作室,看见陶轮旁的笔记本上记着密密麻麻的数字:“高岭土35%+长石20%,转速90r\/min,素烧850c”,当时只当是艺术家的随性记录,此刻才惊觉那是另一种形式的参数体系。
“bim系统可以模拟材料应力变化,”他伸手想接过那块陶土,指尖刚触到微凉的湿意,郭静突然加快了手腕的转速。陶土在离心力作用下向外张开,原本圆润的弧度突然生出一道锐利的折线,像被风吹偏的流云。
“看,”她停下手,举着那件半成品,“刚才转速突然升到140转,它就自己做出了决断。你的模型能算到这种偶然吗?”
窗外的月光漫过窗台,恰好落在赵环的设计图纸上。他看见自己标注的“穹顶曲率半径5.8米”旁,不知何时被郭静画了个小小的陶轮,轮盘边缘用铅笔涂出一圈圈渐淡的阴影。电脑屏幕还亮着,bim模型里的虚拟陶装置保持着完美的几何形态,而郭静掌心那件带着指纹印记的坯体,正以肉眼难辨的速度微微收缩。
“我们可以做一组对比实验,”赵环忽然开口,伸手关掉了模型的正交视图,“你用三种不同转速各做十个素坯,我用激光扫描建模,再输入窑变参数进行模拟。”
郭静挑眉,把陶土放回泥料桶:“赵老师这是要把我的陶轮搬进你的数据库?”
“是想看看理性的边界在哪里,”他翻开笔记本,在空白页画下两个交织的圆圈,“就像你说的,建筑需要光的轨迹,而陶艺需要指尖的温度。或许这两个参数能找到共振频率。”
她忽然凑近,发间带着陶土特有的矿物质气息。“那今晚加个班?”她指着他的电脑,“我用你的模型当背景,拉一组坯试试。”
赵环看着她在茶几上铺展开揉泥板,陶轮的电源线与电脑线在地毯上缠绕出麻花状的曲线。当陶轮启动的嗡鸣声响起时,他意外地发现,那频率竟与自己胸腔的心跳产生了微妙的同步。屏幕上的bim模型还保持着绝对的精确,而现实空间里,湿润的陶土正随着郭静的指尖,在转速与力度的博弈中,生长出无法被数据定义的弧度。
凌晨两点,工作室的灯光像融化的蜂蜜。赵环的笔记本上多了一页奇特的记录:左侧是bim系统生成的收缩率曲线,右侧是郭静手绘的转速变化图,两条线在某一点突然交汇,形成一个小小的漩涡,像星子坠入春水时激起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