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包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书包网 > 星芒入怀:赵环与郭静的漫长共振 > 第22章 母亲的陶碗经济学

第22章 母亲的陶碗经济学

的碎碗,每道裂纹都像极了母亲手背的青筋。

茶馆老板来验货时,母亲把刻着兰花的样品藏在身后。“全要青竹纹。”老板吐着烟圈,“兰花娇气,喝茶的人嫌晦气。”母亲没说话,等老板走后,才把那只兰花碗塞进郭静行李:“路上喝水用,别让人看见。”

现在,郭静蹲在工作室的泥料堆前,手里捏着块陈腐三年的紫泥。母亲的笔记摊在脚边,第56页记着“星子釉配方”:“钴料三钱,金砂七分,需在窑温1280度时投柴三次,如向夜空抛洒星子。”旁边用红笔打了叉:“此为虚耗,务实者不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窗外下起了雨,郭静想起 last week 在市集看见母亲的摊位。她正把郭静做的抽象陶罐摆在最显眼处,逢人便说:“我闺女捏的,有灵魂。”有顾客嫌陶罐口沿不圆,母亲抄起就往石板上磕:“圆的能装饭,不圆的能装月亮!”

泥料在掌心渐渐升温,郭静忽然明白,母亲的陶碗经济学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那些精确到分的釉料钱计算里,藏着她年轻时未完成的兰花;那些“能装三碗饭”的实用主义下,是用三十只碎碗换女儿一个梦的温柔。就像此刻,她故意在泥坯里掺了外婆窑炉的老土,那些细小的颗粒,正隔着三十年的光阴,与她掌心的纹路共振。

工作室的门被推开,母亲端着一碗甜汤进来。“又在鼓捣这些卖不出去的?”她嗔怪着,却把汤碗放在郭静刚做好的坯体旁——那是只歪脖子的陶罐,裂口处嵌着半片当年窑宝的结晶。母亲没说话,只是用袖子擦了擦陶罐上的泥渍,袖口露出的银镯子,不知何时已被磨成了月光的颜色。

郭静舀了勺甜汤,看见碗底沉着颗小小的陶珠。“这是你小时候捏的,”母亲忽然开口,“掉窑里没碎,我一直留着。”陶珠在汤里轻轻晃动,映着窗外的雨丝,像一颗凝固的星子。

雨停时,郭静在笔记本上写:“母亲的陶碗里,装着三分金砂的梦,和七分糊口的泥。”她把笔记本埋进工作室的树根下,旁边是母亲年轻时偷偷刻的兰花陶片——那些被实用主义覆盖的诗意,终于在多年后,与女儿掌心的纹路重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