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包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书包网 > 开局虎门销烟,我是道光帝? > 左宗棠自述

左宗棠自述

吾生于忧患之世,如扁舟浮于沧海,一生波澜壮阔,风雨如晦。今吾已至暮年,气血衰竭,每念及往昔岁月,仿若昨日重现,然其间之艰辛、之悲壮、之沉重,如巨石压心,令吾喘息不得,满心皆是凝重悲哀。

吾自幼生于湖湘之地,家境贫寒,然父母慈爱,教吾以正道,望吾能有所为。吾少时有壮志,常观天下之势,见民生之苦,遂立报国之愿。彼时,科举为进身之阶,吾亦欲以此显名,展吾之才。然天不遂人愿,科举之路坎坷崎岖,屡试不第,如暗夜行路,不见曙光。每念及此,心中不免怅然。然吾未因此而一蹶不振,反自省吾身,以为时文之学,非救国之根本,遂转攻经世致用之学。于兵法、地理、水利诸般学问,日夜钻研,如渴者之求饮,饥者之觅食。吾以为,治国安邦,须有实学,方能解国家之困,救百姓于水火。

及太平天国之乱起,烽火燃遍江南大地,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吾见此惨状,痛心疾首,遂毅然投身于平乱之役。初入军旅,吾深知责任重大,每战必精心谋划,不敢有丝毫懈怠。战场之上,金戈交鸣,箭矢如雨,炮火震天,其残酷之状,非笔墨所能形容。吾见同袍纷纷倒下,鲜血流淌成河,尸横遍野,仿若人间炼狱。每一战,皆是以万千生命为赌注,吾与将士共生死,同患难。在那血与火的考验中,吾心坚如磐石,因吾深知,吾等之战斗,为大清之安宁,为百姓之福祉,虽九死而犹未悔。每有胜仗,本应欣喜,然望着那牺牲之将士,吾心悲恸,如万箭穿心。彼等皆有父母妻儿,皆为家中之支柱,今为大义捐躯,吾虽为一军之帅,亦难掩悲痛之情。此等惨景,常于梦中浮现,令吾午夜惊醒,冷汗浃背。

平乱之后,未得喘息,陕甘回民起义又起,西北大地陷入动荡。吾受命西征,此乃吾一生最为艰难之战役之一。西北之地,黄沙漫天,狂风肆虐,水源稀缺,环境之恶劣,超乎常人之想象。吾之将士们,背井离乡,远离故土,踏上这艰辛之征程。行军途中,烈日炙烤,肌肤干裂;寒夜降临,瑟瑟发抖。且物资匮乏,补给艰难,常面临断粮之危。然吾等并未因此而退缩,皆怀必死之决心,一路西进。吾深知,此次西征,不仅是为平乱,更是为稳定边疆,保国安民。

于西征之过程中,吾见百姓之苦难,甚于江南。战乱之下,农田荒废,村庄破败,百姓饥寒交迫,面有菜色。吾心忧如焚,遂一面指挥作战,一面组织百姓恢复生产。吾亲率将士,兴修水利,引水源以灌农田;开垦荒地,播下希望之种。每见一处农田得以灌溉,每见百姓脸上露出一丝希望之光,吾心稍慰。然战争之残酷,并未因吾等之努力而稍减。每一次攻城略地,皆是一场生死较量。吾之军队,在敌人之顽强抵抗下,伤亡惨重。营帐之中,伤者之呻吟,哀号之声不绝于耳;营帐之外,新坟累累,皆是吾之袍泽。吾常常夜不能寐,独坐于营帐之中,望着那摇曳之烛火,心中忧思如麻。既忧战事之进展,恐有失策而致更多伤亡;又忧将士之安危,彼等皆为吾之手足;更忧百姓之未来,不知何时能还彼等一个太平之世。

而收复新疆之役,尤为艰难卓绝,堪称吾一生之巅峰与至痛。新疆,乃大清之西北门户,其战略地位之重要,关乎大清之存亡。然彼时,沙俄与英吉利等列强狼子野心,妄图染指新疆,扶持阿古柏伪政权,欲将新疆从大清版图中分割出去。吾闻此消息,义愤填膺,拍案而起。于朝堂之上,力主收复新疆,慷慨陈词,言新疆若失,则蒙古危矣,蒙古若危,则京师危矣,唇亡齿寒之理,不可不察。然朝堂之中,争议之声不断,有主张放弃者,言新疆乃荒蛮之地,地广人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收复,得不偿失。吾闻此等言论,痛心疾首,与彼等据理力争,几至声嘶力竭。幸得圣上英明,终获支持,吾得以领大军西征。

西征之途,艰难险阻,仿若西天取经之磨难。吾之军队长途跋涉,跨越千山万水,其间之艰辛,不足为外人道。物资补给困难重重,常需勒紧裤腰带度日。然吾与将士们怀着坚定如磐之信念,一路向前,从未有过退缩之念。战场上,吾之将士们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刀光剑影之中,生命如蝼蚁般脆弱。每一场战斗,皆惊心动魄,血雨腥风。吾亲自指挥作战,望着将士们奋勇杀敌之英姿,吾之心中既充满自豪,又满是悲哀。自豪者,吾有如此英勇无畏之将士,为国家之领土完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悲哀者,彼等在战场上不断倒下,年轻之生命戛然而止,为了这广袤之土地,付出了生命之代价。每有将士阵亡,吾必亲往吊唁,望着那冰冷之遗体,吾泪如雨下,心中之悲痛,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