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李道光深知藩属国对于大清的重要意义。为了巩固大清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制权,他决定实施一项重大战略,派遣麾下得力将领前往各个藩属国驻军。此次行动旨在维护藩属国的稳定,同时彰显大清的权威,抵御外部势力可能的侵扰。
对于琉球,李道光选派了曾格林沁。曾格林沁领八万大军,浩浩荡荡地驶向琉球。当大军的船队出现在琉球海面时,那场面极为壮观。巨大的战船在波涛中前行,船帆如林立,遮天蔽日。船上的士兵精神抖擞,盔甲鲜明,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使命感。
大军在琉球顺利登陆后,迅速展开部署。曾格林沁依据琉球的地理特点和城市布局,精心规划驻军方案。在琉球首府那霸,他安排了四万大军驻扎。这些士兵迅速在城市周边建立起了坚固的防御工事。高大的城墙用巨石砌成,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瞭望塔,士兵们在塔上可以俯瞰整个城市及周边海域。兵营内,士兵们每天按时操练,喊杀声此起彼伏,气势震天。同时,巡逻队穿梭于那霸的大街小巷,维持治安,与当地居民保持着良好的沟通,确保城市的安宁。
在琉球的北部沿海地区,曾格林沁部署了两万大军。这里是抵御海上入侵的关键防线,他命令士兵们修建了一系列坚固的海防炮台。这些炮台沿着海岸线错落有致地分布,配备了大清最先进的火炮。火炮的炮管在阳光下闪耀着寒光,它们可以对远处的海面进行有效的火力覆盖。士兵们日夜坚守在炮台上,密切注视着海面的动静,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在琉球的南部山区,曾格林沁也驻扎了两万大军。这里地形复杂,易守难攻。他利用山势建立了多个军事据点,据点之间通过隐蔽的通道相连。士兵们在据点内储备了充足的物资,以备长期坚守。同时,他们还与当地的山民建立了联系,借助山民对地形的熟悉,更好地掌控局势。
南掌(老挝)方向,左宗棠领九万大军出征。大军从大清边境出发,穿越茂密的丛林和崎岖的山路,向着南掌挺进。进入南掌境内后,左宗棠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驻军计划。
在南掌的首都琅勃拉邦,左宗棠驻扎了五万大军。他在城市周围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军事营地。营地内营帐整齐排列,马厩、军械库等设施一应俱全。士兵们在这里接受严格的训练,训练内容包括丛林作战、山地作战等适应南掌特殊地形的技能。同时,左宗棠积极与琅勃拉邦的地方官员合作,帮助他们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在他的指导下,当地修建了新的水利工程,农田得到了更好的灌溉,粮食产量逐渐提高。
在南掌的北部边境地区,左宗棠部署了两万大军。这里是与其他国家接壤的重要地带,他命令士兵们修建了坚固的边境防线。防线由城墙、堡垒和壕沟组成,城墙高大厚实,堡垒内配备了充足的武器弹药。士兵们在边境线上设立了多个哨所,进行 24 小时不间断的巡逻。一旦发现敌情,能够迅速发出警报。在南掌的南部地区,左宗棠派遣了两万大军驻守。这里有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贸易通道,他在这里建立了军事管制区,保障贸易的安全进行。同时,军队还协助当地居民发展手工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冯子材领七万大军前往暹罗(泰国)。当大军进入暹罗境内时,引起了当地民众的广泛关注。暹罗是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国家,冯子材深知此次驻军任务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在暹罗的首都曼谷,冯子材驻扎了四万大军。他在曼谷建立了一个综合性的军事基地,基地内有先进的指挥中心、训练场地和后勤保障设施。指挥中心内配备了最新的通讯设备,可以与大清国内以及暹罗各地的驻军保持密切联系。围绕曼谷,冯子材修建了一条环形的防御城墙,城墙上设有多个城门和防御塔。防御塔内有士兵驻守,配备了强弩和火炮,可以对来犯之敌进行有效的打击。士兵们在曼谷与当地民众友好相处,他们经常参与当地的公益活动,帮助居民修建房屋、清理街道,赢得了民众的信任。
在暹罗的沿海城市和重要港口,冯子材部署了三万大军。这些军队负责保卫暹罗的海上安全。他们建立了海军基地,停泊着大清的战船。战船在港口内整齐排列,船头高昂,仿佛随时准备出海作战。士兵们在沿海地区修建了海防工事,包括灯塔、炮台等。灯塔为海上航行的船只指引方向,炮台则可以对来犯的敌船进行攻击。同时,冯子材组织当地渔民成立了海防巡逻队,加强对沿海海域的监控,防止海盗和其他海上势力的侵扰。
聂士成领六万大军进驻廓尔喀(尼泊尔)。大军在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