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包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书包网 > 开局虎门销烟,我是道光帝? > 第八十六章援军,西征军遭遇两面夹击

第八十六章援军,西征军遭遇两面夹击

太平天国北伐军被全歼后,局势并未就此平静,战争的硝烟依旧弥漫在中华大地。李道光深知太平天国西征军的威胁仍在,于是紧急调遣冯子材、左宗棠、曾国藩、聂士成率领 8 万人马前去支援张国梁,意图将太平天国西征军也牢牢牵制住。

此时的张国梁,正陷入前所未有的绝境之中。长时间的坚守让他的军队弹尽粮绝,士兵们疲惫不堪,士气低迷。甚至有一些湘军士兵因看不到希望而生起了投降的念头,尽管张国梁果断地将这些人斩首示众,但军心依旧不稳。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张国梁毅然决定带领仅有的 300 人,与太平军进行最后的决战。

在太平军西征军这边,将领们的状态各异。林凤祥,这位曾经在北伐战场上战功赫赫的将领,如今在西征军中也是举足轻重。他对张国梁的顽强防守既感到厌恶又充满了敬佩。厌恶的是张国梁如同一块坚硬的磐石,阻碍了太平军西进的步伐;敬佩的是张国梁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还能坚守这么长时间,其坚韧的意志令人不得不服。然而,这种敬佩并没有减少他对张国梁的攻击决心,他渴望尽快突破张国梁的防线,为太平天国打开新的局面。林凤祥在军中来回巡视,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他深知这一战的重要性,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决绝。

李开芳,另一位太平军的悍将,性格暴躁。他对张国梁的防守早已忍无可忍,多次指挥部队发动猛烈的攻击,但都未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他在营帐中大声咒骂着张国梁,发誓要将其生擒活捉,以解心头之恨。在战场上,他总是身先士卒,带领士兵们冲锋陷阵,但张国梁的防线就像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一次次地挫败了他的进攻。李开芳的暴躁情绪也影响到了身边的士兵,使得整个部队充满了急躁的气息。

石达开,作为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之一,他对局势的看法更为冷静和全面。他深知张国梁的防守能力不容小觑,也明白这场战争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攻破张国梁的防线,更在于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清军援军。石达开一直在思考着应对之策,他一方面加强了对士兵的训练和组织,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密切关注着清军的动向,试图在清军援军到来之前,找到突破张国梁防线的方法。他对张国梁并没有过多的厌恶和反感,更多的是一种对对手的尊重和警惕。

陈玉成,年轻而有冲劲的将领,在西征军中崭露头角。他对张国梁的防守充满了挑战的欲望,认为这是一个证明自已的机会。他不断地向其他将领提出自已的进攻建议,希望能够采取更加激进的战术。然而,他的经验相对不足,在面对张国梁这样的老对手时,有时会显得有些冲动和盲目。但他的热情和勇气也感染了一部分士兵,为太平军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李秀成,心思缜密,善于观察局势。他看到了太平军内部存在的问题,如士兵的疲劳和士气的不稳定。他建议将领们在进攻的同时,也要注意士兵的休息和调整,避免过度消耗士兵的体力。对于张国梁,他既认可其军事才能,又在思考如何从战略上突破他的防线。他不断地收集情报,分析张国梁的防守策略,试图找到其破绽。

就在张国梁带领 300 人准备与太平军进行最后决战时,战场上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太平军士兵们严阵以待,他们知道这可能是一场决定胜负的战斗。张国梁站在队伍的前面,他的眼神坚定而无畏,虽然人数稀少,但他的气势却丝毫不输于对方。

战斗一触即发,张国梁率领着 300 人冲向太平军的阵营。他们奋勇杀敌,不顾生死。太平军也迅速做出反应,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在这狭小的战场上,每一个人都在为了自已的信念而战。张国梁身先士卒,他手中的武器挥舞着,斩杀了一个又一个的敌人。他的士兵们也受到了他的鼓舞,纷纷拼命抵抗。

然而,毕竟人数悬殊,张国梁的 300 人逐渐陷入了困境。就在他们即将被太平军包围的时候,突然四周杀声四起,原来是冯子材、聂士成、左宗棠、曾国藩四人的军队及时赶到了。清军援军如潮水般涌来,从两面夹击太平军。

太平军西征军顿时陷入了混乱之中。他们没有想到清军的援军会来得如此之快,而且兵力如此强大。将领们纷纷指挥士兵们进行抵抗,但在清军的突然袭击下,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冯子材的部队勇猛无比,他们如同一把锋利的尖刀,插入了太平军的阵营。冯子材亲自率领士兵们冲锋,他的士兵们个个士气高昂,喊杀声震天。聂士成的军队则以灵活的战术著称,他们在战场上穿梭自如,不断地对太平军进行骚扰和攻击。左宗棠的部队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