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但也只敢骂他们几句,对一众文官那是一根手指头也舍不得动……
后来平帝驾崩,朝堂上的争吵声似乎也一同消失。
这么多年平顺日子过惯了,她甚至都忘了老爷有多记仇。
想着,忍不住又笑着摇摇头。
不但记仇,还重情。
宋家教出来的,都是顶好的儿郎。
*
朝堂上。
皇帝伏炀坐在龙椅上,如往常一般倾听国事。
只是今天,显然并不太平。
宋长煦一来,就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他变化太大,即便是不相熟的人瞧见,也免不得错愕,不过半个月的时间,宋太傅整个人就瘦了一圈,他还是穿着之前的官服,因此看起来衣服空空荡荡,眼底依旧泛着尚未退去的青黑,能瞧得出这半月十分辛苦,人清瘦了,但更显风骨峥嵘。
有同样身为二品上阶文心的官员看到他,心里有些震惊,若是以前,他见到宋长煦虽会有些压力,但绝不会心里萌生退怯之意,现在的宋太傅……给人的威慑感,甚至有几分超越了二阶的感觉。
宋长煦没有回应同僚的视线,只稳稳站在自己位置上。
其实他自己也有所觉察,从他许下“天下师”这一宏愿起,他多年未曾起波动的文心,竟然隐约出现了突破之兆。
很轻微,但也足够让他振奋。
文心定阶之后,几乎再难突破,但他的文心出现这样的征兆,也正说明了他的选择是对的,他当坚定走下去。
宋长煦一如既往沉稳。
但龙椅上的皇帝却忍不住去看他,倒不是觉察到文心异样,只是担心宋太傅跟也跟前段时间一样,一回来就疯狂弹劾。
想到这里,皇帝脸上都忍不住抽了一下,他视线略微往下,就看到了已经跃跃欲试的韩时序。
韩时序一看到宋太傅,双眼就发亮!
韩大人这几天简直和宋青阳兄弟二人配合太默契了,一时间没看到他们还觉得有些可惜,但是看到今天是宋长煦亲自来了,立刻又高兴起来,他袖子里好几份奏折,一会宋太傅一抬手,他就上!
元衿依旧坐在他的那把椅子上,老人垂眸闭眼,没什么反应。
朝堂上,韩时序并未等到宋长煦开口,他只能照例先弹劾了一下元氏门生。
皇帝也在偷看宋长煦,见他并未开口针对,也就不轻不痒地放过去。
一直到对外遣派官员时,宋长煦才上前一步,为自己儿子争了一份官职。
宋长煦争的是东海郡的一个书馆院丞,官职四品,并不高,但东海郡是整个大梁国最富庶的地方,说是整个国家的钱袋子也不为过。而书馆拥有浩瀚如海书籍,是一地最为尊贵之处,外派去东海郡做个院丞,那可真是去享清福的。
今年刚好是东海郡的书馆院丞回来述职,这个位置原本几家争得厉害,但现在宋长煦一开口,其余几家哑火了。
这几家你看我,我看你,又齐齐不动声色去打量元氏的人。
元氏还有人在朝为官,但他们也都在看元衿脸色,见元衿没有出面为他们争一争的意思,又联想到这几日和宋家发生的事,也都不敢再上前。
有人小声嘀咕:“宋太傅这般推举自己亲儿子恐怕有损清誉……”
宋长煦不看他,只拱手对皇帝道:“陛下,臣一心为国,当举贤不避亲。”
皇帝面色已经好了许多,只要宋长煦不弹劾元衿,朝内这两位中流砥柱不打起。他当即道:“爱卿言之有理,是当如此。”
当即,就将这差事给了。
此事之后,宋长煦也不再上书。
一直到下朝,宋长煦这才和往常一样,沉默走在前方,他状态看着实在不好,就像是十几天都熬夜不曾睡过好觉,周围同行的其他大臣瞧见,也都纷纷低声安慰,他们都以为宋家小公子真的生了重病。
走出去不远,就有掌礼太监小跑追过来,道:“宋大人留步,奉陛下旨意,给小公子赏赐一些补品和玉如意……”
宋长煦停住脚步,拱手行礼应下。
其余大人见此,也没多停留,纷纷先行离开。
一身紫色朝服的元衿缓缓走过来,他发须全白,因为年老而走得很慢,周围还跟着两名元氏官员小心搀扶,其中就有他的儿子。
宋长煦逆行上前,刚好和他擦肩而过。
元衿抬眼看向他,道:“宋大人,当日宫宴上的事,是老朽之过,这些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