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包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书包网 > 大漠苍狼:绝地勘探 > 分章完结阅读2

分章完结阅读2

次普查式的勘探,但是结果差强人意,也就是说,没有任何的结果,地表上什么都看不出来。浅层挖掘也什么都没有。

怀着对日本勘探数据的信任,中央做了一个决定,就是动用了苏联进口的“地震勘探设备”,这是一种当时比较先进的技术。

这里抄一段说明,来解释这种设备的工作原理:

在地表以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在向地下传播时,遇有介质性质不同的岩层分界面,地震波将发生反射与折射,在地表或井中用检波器接收这种地震波。收到的地震波信号与震源特性、检波点的位置、地震波经过的地下岩层的性质和结构有关。通过对地震波记录进行处理和解释,可以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地震勘探在分层的详细程度和勘查的精度上,都优于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勘探的深度一般从数十米到数十千米。

中国从1951年开始进口这种设备,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这种设备一般用于超深矿床的勘探,勘探反馈的数据的是三维的,十分牛逼,当然这些数据对于普通人的来说,只是一大堆极其混乱的曲线。

之后,通过“地质数据成像”演算,可以把这些曲线还原成黑白胶片。现在我们的勘探已经有软件,可以实时生成,当时是需要人用手摇计算机来算的。

这些都是科学家做的事情,对于我们这些基础技术兵,无疑是听天书,我们只能看懂地质成像之后的2000张黑白胶片。

其中地下1200处,出现了地震波的异常反射。在胶片上表示的是,一块非常突出的不规则形白色,好像一个十字架,精度精确的吓人,大概是49米长,宽34米,好像是嵌入在地下1200处岩壳里的一块金属块。

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我们都议论纷纷,感觉很不可思议,然而等到屏幕上的那个十字小点放大,一下子四周又全部静了下来。

原来那个十字形的白色影子,放大200倍之后,明显现出了几何的外形,所有人都一眼认了出来——那是一架飞机。

写到这里,很多人会认为我是在胡扯了。

确实,这实在是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所受的都是相当务实的教育,这种事情,在当时,我第一反应也认为是胡扯,根本无法接受,也不知道怎么去接受。

不过后来回头想想,这其实并不难解释。

因为事实上,如果一件事情既成事实了,那么总有他成为事实的方法。

很多人刚开始认为是巧合,但是那大校告诉我们:根据仔细的外形分析,这应该是一架日军的“深山”,那是一种很冷门重型轰炸机,日本人一般用它来做运输机,是在二战末期投入使用的,数量很少。所以巧合的可能性非常低。

既然不是巧合,那就要首先在事实下做推断,他们当时是这样考虑的:

首先命题是,确实他们发现了一架深埋在地下1200米深处的日本轰炸机。他们不否认这东西存在的可能性,而是去考虑这东西是怎么给弄下去的。

这样的事情只有唯一的解释,按照唯物论,如果飞机不是通过扯蛋的空间扭曲出现在那里的,那肯定就是日本人自己搬下去的。

同样,要到达那里,必须有一个通道,而把飞机整体开下去,也显然不可能。

那事情就可以假设的非常明白:

日本人当年在这里,不知道用了什么方法,挖了或是找了一条通往地下深处的通道,接着,日本人把一架“深山”化整为零运下去的,然后在通道的尽头,地下1200米处的地方重新组装了起来。

要证实这样的假设,有两个前提,一是找到那条通道,二是找到这里堆砌过大量设备的痕迹。

大校说,他们在附近发现了大量防冻机油的痕迹,应该算是证明了第二条。现在这里的工程兵,正在大范围的搜索,希望能找到第一条前提。而一旦找到通道,就要组织人下去,看看下面到底是怎么情况。

他一说完,整个帐篷里就炸开了锅了,几乎骚动了起来,不是害怕,说实话要说钻洞勘探,我们这些人都有经验,谁也不会怕,我们当时是兴奋,在枯燥的勘探工作中,这样的事情无疑是一件相当吸引人的事情。

后来休会回帐篷后,所有人都是兴奋的睡不着,说实话我们都相当的累了,但是还是在各个帐篷里钻来钻去。

不会,现在想来我感觉有点奇怪的是,当时讨论了这么多东西,竟然没有一个人提出那个问题:日本人在几十年,如此艰苦的把一架飞机运到地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